郭延庆教授培训整理(四)
以上讲的是ABC中的B。A就是理解行为出现的背景。
1:该问题行为通常何时出现?(这个何时有两种理解,一是像早晨、中午等的自然时间,二是像对孩子提出要求这样的背景)
2:该问题行为通常在哪里出现?
3:当行为发生时谁在现场?
4:在行为发生之前有什么事情或活动发生?
5:紧跟行为之前别的人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
6:在该行为出现之前他在做别的事情吗?
7:何时,何地,与谁在一起,什么样的环境下他的问题行为最少?
如果问题行为确实和第七个问题有联系的话,90%这个行为不是因为自我刺激,而是和环境中的人和事有关系。
孩子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最容易出现问题行为呢?第一就是被提要求;第二是等候,在看到喜爱的东西时不能马上得到;第三是受威胁,威胁以后没有结果问题行为就会增加,不可能用的威胁千万别说,“像不听话就用针扎你”,孩子对你的畏惧应该是来自你的表情、手势、语言和动作;第四是终止喜欢的活动,第五是遭到忽视,我们的孩子也会寻求注意,但如果他是通过问题行为而不是语言引起了你的注意,那他就会对这样的方式乐此不疲;第六是受到挫折,所有的人都是于一件事不成功,于两件三件也不行,到后来挫折感就会使我们把手上的东西一摔,不干了,孤独症的孩子也是这样,而且因为他们的能力低,得到满足的机会少,所以更容易受到挫折。以上可以帮助大家理解问题行为出现的前景。
刚才我们B和A都了解到了,问题行为的结果C又该怎么描述呢?
1:行为出现后发生了什么?
2:当行为出现时您做了什么?
3:当行为出现时,其他人都做了什么?
4:行为出现后有什么变化?
5:问题行为后孩子得到了什么?
6:问题行为后孩子逃避或避免了什么?
那么问题行为可能会带来一些什么结果呢?也就是对孩子来说出现问题行为是为了什么呢?针对不同功能的问题行为又应该怎么应对呢?
问题行为大概有这样一些功能;引起注意;逃跑和回避;为了得到某个实实在在的强化 物;最后是自我刺激。
1、引起注意。什么时候问题行为的功能是为了引起注意呢?我总结了以下几个线索,大家还可以继续完善:1)、出现问题行为的同时寻求他们注意的眼神;2)、问题行为之后把行为挑肥拣瘦向别人展示;3)、问题行为同时发出响声、动作或其他引起别人注意的行为;4)、恶作剧或者破坏行为后面对别人的反应格外开心、手舞足蹈;5)、与周围人形成相互警惕和防范,而且对这种紧张关系乐此不疲而周围人很厌烦;6)、如果短暂忽视其问题行为会变本加厉。
处理这种问题行为应该:1)、采取消退的手段。孩子再出现问题行为的时候就忽视,不理他。但只有当你确定孩子问题行为的功能就是为了引起注意的时候,采取忽视来矫正孩子的行为才是有效的;2)、不要有目光接触;3)、最好是不动声色,实在想教育孩子也只说必须说的话,音调要单调;4)、在矫正孩子的问题行为的时候要祛除任何潜在的强化性的人或物,否则他的干涉会让问题也不能安慰他。
反过来,我们对于孩子的建设性行为应该给予足够的注意,这样会减少为了寻求注意而出现问题行为的机会。
2、逃跑、回避。提示行为的功能是为了逃避某个任务的线索有以下一些:1)、问题行为往往是在被要求之后,这个要求可能是做一个动作也可能是从事一个活动;2)、在被要求之后紧接着出现问题行为;3)、短暂的坚持要求不退让可能会使问题行为升级;4)、在被要求之后出现另一个问题行为让你去矫正;5)、不立即行动也不拒绝行动而是讨价还价;6)、患儿自己始动的活动被别人终止的是时候实际上是在逃避被终止,这点也可以归为要实在的强化物的问题行为,但不同的是在这里强化物是原来就存在的而不是原来没有要求得到,所以我把这种行为的功能归为逃跑、回避。
对于这样的问题行为还是采用消退,但不能再采取忽视,而应该1)、不给予任何反应地让他坚持完成任务。2)、有时可能会因为对孩子的同情心和问题行为的持续时间而让坚持变得困难,这时候你需要的是从容和镇定。3)、继续跟踪手头的任务直到他的行为得到控制,在行为得到控制之前不要让孩子得逞。
比如让孩子写作业,指令发出三秒钟后孩子没有行动,如果他是坐在地上玩就用点力气把他拉起来,如果孩子无动于衷,就稍微使点劲位他,如果还是无动于衷,就再使点劲,这其间每个辅助等级升级的时间都不要超过三秒钟。这个“三秒钟”采取行动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有时孩子对我们的指令无动于衷呢,就因为我们等的时间太多,比如让孩子洗手,我们可能会说“洗手,快洗手去!”,一秒内就给了两次指令,然后过个十几秒又加大嗓门“让你洗手,没听见吗?”这时候往往就会出现问题行为了,其实只要我们及时地上手辅助,问题行为是不会发生的,只是我们一般都懒得动,都喜欢躺在沙发上用语言来支配。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只发一遍命令,三秒钟没反应立即辅助他完成任务,这样做是为了增加你言语的权威性,你一出话就必须要得到一个结果。只要你坚持这样做,你会发现孩子对你的指令还是很敏感的。
3、为了得到实在的强化物。对于这种功能的问题行为,采取的手段仍然是消退,这里的消退是指过去孩子通过问题行为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但现在我们要把握住,不能在他哭闹打人摔东西的时候给他强化物,但与此同时,我们采取区分强化的方法,让孩子通过语言、表情等合理方式来得到要求的满足。
4、自动强化。孤独症孩子的问题行为大概有1/4的行为是属于自动强化的,我们常见的孤独症孩子的行为例如转圈、在眼前玩手等往往属于这个范畴。此类问题行为不如以上的行为那么容易处理,只能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多强化孩子的建设性行为,让他没有时间发生问题行为,例如让串珠子之类的并在他这样做后给他想要的东西,这样可以减少问题行为发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