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延庆教授培训整理(二)
在相同的背景下出现两种各种各样的行为,但只有特定的行为得到强化而其他行为都不会得到强化,那在这个背景下这个特定行为都不会得到强化,那在这个背景下这个特定行为出现的机会会增加而其他行为会逐渐减少或消失,这个原理就叫区分强化。我们的孩子有时不能很好地区分环境,不了解特定的环境对他的要求,我们需要通过区分强化来训练他,例如在课堂上只有不说话不扰乱课堂次序才能等到强化。千万不能在他扰乱课堂次序的时候给他想要的东西,这样虽然他暂时安静了,但从长远来看是不利的。
区分强化也有很多分类,其中有一类叫做区分强化替代行为。举个例子,孩子过去看到想吃的东西,没有任何沟通,直接去拿过来就撕开包装,如果行不到就撒泼打滚引来很多目光,这时你赶紧就去交钱了。要矫正这种行为,我们可以问孩子:“你想吃这个是吗?”然后辅助他点一下头,“哦,你想吃啊,妈妈给你买!”可以满足孩子,但是这样的程序不能少,要教给他正确的沟通方式。以后他再要拿起东西就撕的时候,马上把东西夺过来,问他是不是想要,他就知道点头了。很多孤独症的孩子不会点头,这是因为家长在生活中没做这样的训练。怎么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可以得到要求的满足而哪些行为不能呢?要通过行为结果而不是言语告诉他。“这次妈妈给你买,但你要记住下次哭闹妈妈就不会给你买了,下次要点头!”给孩子这样说是没有用的,正常的孩子都不可能记住,下次还是照样闹。所以要通过结果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点头这次也不买,点了头马上就能得到,以后也是如此。只要你坚持这样训练了,孩子就能习得,尽管他不一定能懂是道理,但他知道在这样的情境下应该表现出怎样的行为。
在不同的情境下出现同样的行为,但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下出现时才对其强化而在其他情况出现时都不,这就叫做分化训练。例如对于孩子叫“爸爸”的行为,在不同场合你以不同装束出现,只要每次孩子对你叫“爸爸”就强化他,而对着别人叫的时候你和别人都不强化他,经过一段时间孩子就只对你而不会对别人叫“爸爸”了。
如果孩子只对你叫“爸爸”,而对你的双胞胎哥哥都不这么叫,我们当然很高兴,但有时我们又不想孩子分得那么清楚。我们今天和昨天不一样,高兴和生气时也不一样,我们希望孩子知道不一样的我们都是“爸爸”,这就需要我们做泛化训练。可以把你不同时期的照片让孩子看,问孩子是谁,回答“爸爸”就得到强化,再指别人的照片,如果还是回答“爸爸”就不予强化。我们的孩子是可以学习的,而且只要我们的教学方法拿捏得好,他们还学得不慢,但我们的孩子不会天生就把习得的能力泛化到生活情景中,这需要我们的训练。我现在在门诊见到的孩子基本分为三类:没训练过的;经过训练便还没学会泛化的;训练过且泛化得也很好的。